过端午时,除了屈原,还应该记住这个名字:赵纫兰
文|茉莉
看《觉醒年代》,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,一个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,最坚定的共产主义者——李大钊。
同时,也让我们认识了他的妻子,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伟大品行,并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普通女性——赵纫兰。
1884年1月21日,赵纫兰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的一个富裕家庭。
其父擅长诗文,因而以屈原《离骚》“纫秋兰以为佩”句中的“纫兰”两字给她取名。据说,她的长相就跟名字一样,如兰花般高雅、清秀。而她的人品,更似名字般高尚、良善、美好。
李大钊和赵纫兰是同村人。只是,她比李大钊(1889年10月29日出生)大了近6岁。
因为既有老亲又是世交,两家长辈早就有了结为儿女亲家的想法。所以,聪明伶俐的李大钊和清秀娴淑的赵纫兰,既是所谓的青梅竹马,又是真正的天造地设。
而这桩婚姻,对于日渐败落的李家来说,无疑是天降的福气。
大家都知道,李大钊出生后不久父母便相继离世,一直是由祖父母抚养长大。随着祖父年迈,祖母瘫痪,家境日见衰微。到了李大钊10岁的时候,长他6岁的赵纫兰毅然地嫁了过来。应该说,此时她的进门,无论对李大钊还是对李家来说,都可谓雪中送炭。
虽然没有上过学,但天性纯良的赵纫兰,知道李大钊聪慧好学且志向远大,婚后便积极支持他出门读书。就这样,有钱人家小姐出身的她,用一双小脚支撑起了家庭全部的重担。
没有了后顾之忧,李大钊专心求学,于1906年如愿考入县城的永平府中学堂。19岁时,又去天津政法学校读书。
尽管有赵纫兰悉心照料,但祖父母后来还是相继离世。祖父临终时曾交代,后事从俭,省下钱来供李大钊读书。可因为李大钊的父亲是过继的儿子,姑姑不满让继的孙子继承家产,于是借办丧事来大闹。赵纫兰只得忍气吞声变卖家产办丧。丧事办完,竟然耗掉了一大半的家业。
随着孩子相继出生,加上要帮助丈夫完成学业,窘迫中的赵纫兰,只能靠典当来维持日常家用。
李大钊从政法学校毕业后,为了探寻救国之道,又想去日本留学。虽然那时,他们已经有了三个孩子,日子也非常艰难。但深明大义的赵纫兰,再次选择无条件地支持丈夫。
1913年,李大钊带着妻子东拼西凑的钱,去往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求学。
李大钊去日本求学,一去便是三年。这三年里,赵纫兰无怨无悔地以一己之力支撑着整个家庭,即便小儿子因天花夭折,她也选择了独自承受巨痛。
三年后,李大钊终于回国。可跟妻儿没呆上几天,又去往北京创立《甲寅》杂志,并筹备新文化运动的事宜。
后来,因其出众的才华和人品,经章士钊推荐,蔡元培认可,李大钊担任了北大图书馆主任。这个职位,有着不错的收入,可以保证一家人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,于是,在1918年,李大钊把赵纫兰和孩子们从老家接到了北京,一家人才终于团聚。那时,距离他俩结婚已有20个年头。
一位是刚刚而立,风华正茂的海归学者,一位是已近不惑,大字不识的小脚村妇。在外人看来,他们极不般配。而且,李大钊作为北大的教授,才华横溢、风度翩翩,在北大不乏仰慕的女学生,但有着高尚人格的李大钊,始终与妻子相敬如宾,相亲相爱,并时常把她引见给客人、同事、朋友。
在朝夕相守的日子里,赵纫兰更加了解了丈夫的工作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,于是,更加体谅丈夫的辛劳与忙碌,并积极地支持和配合他的工作。
1919年,李大钊相继发表了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》、《庶民的胜利》、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》等几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,其中就有贤内助赵纫兰的功劳。
五四之后,李大钊成长为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,就常有人上门来找李大钊请教和商讨问题,这时候,赵纫兰不仅热情待客,还主动在门外担任保卫,保护丈夫和同志,也护佑了建党工作的进行。
“南陈北李,相约建党”。建党之初,作为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,李大钊的工资大多都用在了经费和接济学生跟工友上,拿回家的很少,赵纫兰却没有一点怨言,自己省吃俭用,甚至典当旧物维持开支。当蔡元培知道后,将李大钊的部分工资扣除送到她手上,而赵纫兰却舍不得用,又悉数交给李大钊,支持他的建党事业。
建党后,李大钊频频参加革命活动,领导工人运动,渐渐地,他和他的家庭便成了反动军阀们的“眼中钉”。
因长期担惊受怕,忧虑不安,导致了赵纫兰疾病缠身。尔后,小女儿钟华也染疾不幸夭折,但她始终无怨无悔,支持着丈夫的革命工作。尤其,当敌人举着枪逼问她丈夫的行踪时,她依旧守口如瓶,镇定自若,用实际行动保护丈夫,支持他的工作。
1927年4月6日,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,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。其中,就有赵纫兰和两个女儿。幸运的是,大儿子葆华外出春游,小儿子寄养在别处,躲过了牢狱之灾。
在狱中,夫妻俩见了最后一面。虽身陷囹圄,但赵纫兰从丈夫的眼里看到了视死如归,这让她更加坚定地,跟丈夫同呼吸,共命运。
1927年4月28日,李大钊遇害。当得知丈夫被害时,赵纫兰立刻晕倒了。终于醒来后,她叮嘱孩子们:“记住,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!”
李大钊遇害时,年仅38岁。除了病妻幼子,什么都没有留下,连棺材都是朋友们筹款买的,更无钱送回老家安葬,只好暂放在一所寺庙里。
此后,赵纫兰的身体每况愈下。然而,想到丈夫临终前对自己的嘱托,她拖着病体,振作精神,带着四个孩子(大儿子李葆华去了国外)回到了河北乐亭老家,发誓将孩子抚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。
然而,回家后的生活,仍旧困难,子女没钱上学,只能写信跟周作人求援。后来,周作人在第一时间告诉了北大的同事。1931年,在大家的帮助下,孩子们得以复学。尔后,星华又出售父亲的诗集及藏书,还是北大的同事们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,让他们的生活能够勉强维持。
本来,赵纫兰盼着革命成功,就能安葬李大钊。可眼看自己大限将至,胜利还是遥遥无期。于是,在1933年春天,她来到北京,请北大帮忙安葬,党组织为李大钊举行葬礼。
终于,在李大钊就义6年后,其灵柩终于被安放在了香山东麓的万安公墓。
参加完丈夫的葬礼,赵纫兰就因悲伤过度,一病不起。
1933年5月28日,农历的五月初五,也就是端午节这一天,49岁的赵纫兰离开了人世,她唯一的遗愿就是安葬在李大钊的墓旁,她要永远地守护在丈夫身边。
在赵纫兰49年的人生里,她以一个女子全部的柔情温暖、激励自己的丈夫,以一个妻子全情的付出支持、热爱自己的爱人,她几乎做到了:为他而生,也为他死!
赵纫兰,这位平凡又伟大的中国女性,在其默默无闻的一生中,为赫赫有名、刚直英勇的丈夫做出了巨大的牺牲。她质朴善良,吃苦耐劳,深明大义,是中华民族贤妻良母的楷模。
李大钊在临刑前写的《狱中自述》中,曾两次提到妻子。说赵纫兰从16岁嫁给他, “其时祖父年八旬,只赖内人李赵氏在家服侍。不久,祖父弃世。”“我家贫,只有薄田数十亩,学费所需,皆赖内人辛苦经营,典当挪借,始得勉强卒业。”在李大钊的字里行间,都是对妻子的感恩,对妻子的一世恩情,他无以为报,惟有铭记在心!
赵纫兰和李大钊的爱情,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,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,却有相濡以沫的真挚,坚贞不渝的忠诚——这样的爱情,让我们永远景仰!永远向往!
赵纫兰去世后,因她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,被追认为中共党员。
1983年,在修建李大钊烈士陵园时,赵纫兰与李大钊的灵柩一同被迁至陵园单辟的墓地上,墓碑上的镌字也由原来的“李夫人墓“改为“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同志墓”。我想,赵纫兰同志——正是对她最大的肯定,最高的褒奖!
年年端午,除了屈原,我们也要铭记这位用屈原的诗句命名的,贤惠的妻子,杰出的母亲,伟大的革命者——赵纫兰!
向她学习!向她致敬!
读最新影评,请点击关注最上方蓝字“法之剑”
小编提醒,本文欢迎转发、转载,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!